以新质生产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赋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黄河和黄河流域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必须推动黄河流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以黄河流域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兰西城市群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壮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黄河流域天生“体弱多病”,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大,生态系统本底脆弱和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决定了黄河流域必须把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放在压倒性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阶梯,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秦岭、阴山-贺兰山脉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天生“体弱多病”,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系统极度敏感、极易退化。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资源严重短缺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退化沙化和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退化问题并存,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也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病根所在。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水沙关系失调,河道摆动、“地上悬河”以及异常气候等带来洪水威胁,滩区问题多因素交织,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和生境破碎化问题突出。脆弱的生态环境长期影响制约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沙关系、人水关系、人地关系等矛盾相互交织一直是黄河治理的突出难题。“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牢牢守住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底线,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扎实生态环境基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将黄河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应对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而必须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黄河流域内的大部分城市人均淡水资源量少,远低于国际水资源压力警戒线,80%的地市严重缺水。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产业区集水面积占黄河流域的48%,水资源量仅占全流域25%,人均水资源量不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的一半,亩均水资源量不足流域亩均的1/3,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迫切需要通过绿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黄河流域各省区产业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特别是能源石化相关产业“一柱擎天”的结构失衡现象突出,相关产业占全部工业主营收入的比重高达50%,部分省区甚至高达70%以上。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运行易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挤掉了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而且创新资源也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领域,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倚能倚重倚化”的产业发展循环中,导致转型内生动力不足。迫切需要通过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培育有较强竞争力新兴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部分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如西安、郑州、济南、兰州等地抢抓战略机遇,成功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推动了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在“先立后破”上迈出积极步伐。但黄河流域整体上先进制造业规模小、发展慢,相关企业数量少且布局比较分散,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能力不强,产业“集而不群”的特点突出,尚难以对高质量发展起到根本性支撑。2023年沿黄8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5%,但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仅占全国的10.6%和12.3%(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3),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相比全国仍显得较为迟滞,迫切需要通过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黄河流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新质生产力为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赋能。黄河流域“体弱多病”,“体弱”体现在黄河流域生态比较脆弱,“多病”体现在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形势比较严峻,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黄河流域“强身健体”。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质态,它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粗放式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以创新驱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推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促进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持问题导向,因区施策、精准施策,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改变;扎实推进“美丽黄河”建设,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黄河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更多绿色,通过新质生产力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赋能。
三、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构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将科技创新深深根植在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沃土中,通过科技创新为黄河流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问题研究力度,在生物工程、育种、旱作农业、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支持黄河流域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动杨凌、黄河三角洲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黄河流域加快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巩固黄河流域“粮仓”“肉库”“奶罐”等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牢固树立大农业观,推动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多业并举,积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牧业发展试点示范,建设优质奶源基地、现代牧业基地、优质饲草料基地、牦牛藏羊繁育基地,推动从北粮南运到北菜南运、北肉南运的转换。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优化能源开发布局,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形成风光火多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做好“油头化尾”的文章,按照“宜油则油”“宜化则化”“宜芳则芳”“宜烯则烯”的原则,推进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延伸,不断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黄河中上游地区风力资源和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废弃工矿用地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有利条件,统筹绿电电源、绿电外送通道、绿电就地消纳、绿色发电设备制造一体化建设,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为黄河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更多绿色。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黄河流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支撑。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结合黄河流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发展方向,重点关注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方向。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不断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抢占产业发展新领域,重塑黄河流域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以“五极”为重点,打造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五极”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五个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要通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对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发挥科创资源集聚优势,聚力打造流域科技创新引擎。中心城市科教资源丰富、高层次人才相对集聚,具有开展原始创新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良好条件,特别是西安、济南、兰州等科技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要积极争取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结合优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努力培育新科技、实现新创造。郑州、太原、呼和浩特、西宁等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应用创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先进技术在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创新应用,打造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应用高地。城市群、都市圈范围内其他城市要加强与中心城市创新合作,承接细分领域和部分环节的科技创新任务,与中心城市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打造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引擎。
二是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地区产业基础优势,结合黄河流域新能源基地建设、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引领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发展,低碳化升级。山东半岛城市群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壮大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海洋、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现代绿色服务业等产业,打造黄河流域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聚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兰西城市群重点发展绿色采掘、绿色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建设,配套发展高载能低排放产业。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光伏装备、氢能和储能装备、绿色食品等绿色制造产业。
三是依托绿色能源和数据算力优势,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黄河流域绿色清洁能源丰富,拥有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黄河流域“新能源+算力”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黄河流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黄河流域的城市群、都市圈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水平高,是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率先构建先进泛在网络基础设施,打造绿色协同的智能算力设施,加快培育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软件、柔性显示、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空天信息等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作用的数字产业集群。
王继源 窦红涛 贾若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4年第4期 专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